3月26日,凯发k8国际主辦“凯发k8国际年度標志性成果發布會”,共發布8項標志性研究成果。凯发k8国际規劃與休閑研究所李雪博士代表課題組發布了《中國休閑開展年度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依托凯发k8国际自主網絡平臺,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長沙、沈陽、武漢、南京、杭州等10個樣本城市進行問卷調查。分別從時間、空間和活動選擇等維度對城鄉居民休閑行為展開不同維度的分析和綜合研究,探索國民休閑特征與演化趨勢。疫情影響、休閑權益覺醒和科技文化的持續加持,已使國民休閑度過了“轟轟烈烈”的形式感,真正實現了“細水長流”的尋常化。縱觀2024年國民休閑整體特征,“當時只道是尋常”或許已經成為國民休閑進入新常態的基本印象,并將引領未來一段時間的開展方向。1. 國民休閑正在從假日綻放的“煙花”轉向靜水深流的“繁華”隨著社會經濟快速開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涵蓋文化、體育、娛樂等多個領域的休閑活動,日益成為國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據凯发k8国际2024年國民休閑專項調查,現階段國民對健康和心理療愈的需求顯著增強,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并踐行“休閑即生活”的新理念,開始更加注重利用閑暇時間進行自我調適和放松,追求更加健康、持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數據表明,超過76%的受訪者認為休閑重要或非常重要,而認為休閑不重要的受訪者占比僅為3.25%。受訪者普遍認為休閑活動在促進國民身心健康、平衡工作與生活、情緒管理、社交關系培育和個人成長開展等方面扮演著多維度、全方位的重要角色。

休閑意識持續增強、社會節奏加快和生活方式多樣化,不斷有助于國民日常碎片化時間于休閑的深度利用。無論是在通勤路上順利獲得手機觀看短視頻、聽音樂,還是在工作間隙進行短暫的散步或閱讀,這種靈活的休閑方式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慣性選擇。技術的開展和工作模式的更新也為這種趨勢給予了便利,使得人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地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質量。據調查,2019年以來,國民休閑時長不斷增加,尤其是疫情后2023年,增幅較大,但2024年隨著國民生活回歸常態,城鎮居民休閑時長較2023年有所回落,休閑日益回歸理性與平常。從紫竹院公園里合唱跳舞的大爺大媽,北京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與上海蘇州河體驗“慢生活”的市民,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附近“智能健康驛站”健身的社區居民,南昌“艾溪嘻街”釋放生活壓力的年輕人,都在以靜水深流的方式將休閑融入日常生活。
2. 國民對文化參與的持續性更高了
隨著閑暇時間增多,文化休閑在看電影、觀演出、聽音樂會、逛書店博物館等多元消費場景中穩步提升。無論是刀郎“山歌響起的地方”、華晨宇日出演唱會一票難求,還是各地音樂節單日參與人數破萬等現象,均顯示年輕人正將文化消費融入生活方式;而西西弗書店、鐘書閣等品牌順利獲得“圖書+咖啡+文創”模式,年均吸引超2億人次打卡,不斷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故宮夜游預約“秒光”、三星堆特展排隊長達千米,也進一步彰顯了數字化展陳和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帶動了博物館參觀熱潮。
3. 全民輕體育開始成為新風尚
伴隨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國民對體育健身和全面健康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城市到鄉村,從專業運動員到普通市民,體育健身已成為人們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以馬拉松、定向賽為代表的賽事活動,激發了大眾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2024年,北京馬拉松吸引了數萬名跑步愛好者共同參與,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上海城市定向賽,更是以新穎的賽事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參與,讓運動與社交、文化完美融合,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賽事的引領下,全民健身意識日益增強,體育休閑市場展現出蓬勃生機。“15分鐘社區體育生活圈”、一座座“智能健康驛站”、家門口的口袋公園、城市周邊“串珠成鏈”的郊野公園與休閑綠道,都成為全民健身、休閑的好去處。據國家體育總局統計,我國經常性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已達37.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長至2.89平方米,超越了“十四五”規劃中2.6平方米的人均標準。
4. 具有現代味、充滿時尚感的新需求正在萌芽
現代科技在改變國民休閑方式的同時,催生了國民追求科技感、互動性、個性化與社交分享價值兼具的休閑體驗新需求。無論是虛擬現實的沉浸式體驗,還是人工智能的智慧服務,都為休閑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與舒適,極大地提升了生活質量與幸福感。從《只此青綠》等沉浸式演藝,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長白山傳奇飛行體驗館等沉浸式展示展覽,到城市街頭裸眼3D屏幕將高樓變成“深海巨鯨游弋”“憨態可掬大熊貓”的動態畫布,長安十二時辰、開封960文化創意園等沉浸式街區/主題娛樂園區,均以豐富多彩、身臨其境般的沉浸式體驗吸引國民大眾心向往之。
科技讓休閑深度融入國民日常生活。餐廳里機器人端著餐盤靈活避讓、語音互動送餐,讓用餐變成一場趣味科技體驗,而“蘿卜快跑”等無人駕駛車輛穿行街道,乘客輕點屏幕就能召喚車輛,出行本身也構成了體驗未來交通的休閑項目。這些場景背后,是人們對休閑活動的新期待:既要便捷高效,又要充滿視覺沖擊與互動樂趣,甚至能在社交圈曬出“科技感日常”,讓每一次休閑都成為彰顯個性的時尚標簽。未來,科技創新將有助于國民休閑需求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并帶來更加便捷、現代和時尚的休閑體驗。
二、國民休閑行為特征:時間、空間與休閑活動
1. 時間都去哪兒了?——休閑時間
休閑已成為國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城鄉居民每日休閑時間平均為5.71-6.80小時。城鎮居民休閑時間與可支配時間緊密相關,周末、節假日每天休閑時間分別6.80小時和6.77小時,占一天時間的28.33%和28.20%,工作日為5.91小時,占一天時間的24.63%;農村居民休閑時間高于城鎮居民工作日,但低于周末和節假日,為6.27小時。隨著國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休閑成為城鎮居民工作日僅次于工作(有償勞動或學習)、退休居民僅次于生理活動時間的首要選擇;而城鎮居民在周末與節假日這兩個時段,以及農村居民,其休閑時間占一天時間的比重均居首位。

圖2 2024年城鄉居民時間利用分配情況
不同群體休閑時間分布結構存在明顯差異。三成左右城鄉居民每日休閑時間達6小時及以上時長。城鎮居民周末、節假日休閑時間分布結構大體一致:每天休閑時長為不到2小時、2-4小時、4-6小時、6小時以上受訪者占比依次提升。退休居民每天休閑時間在4-6小時的受訪者占比最高,為41.80%。

近距離的出行、高頻次的休閑,已成為現階段國民休閑的顯著特征。2024年,84.72%的城鎮居民、88.75%的農村居民、81.97%的退休居民選擇在距家3公里范圍以內進行休閑活動。與城鎮居民和退休居民相比,農村居民近地化休閑特征更為明顯,其選擇距家1公里內的受訪者占比最高。1-3公里以內區域構成國民休閑活動的主體空間范圍。城鎮居民、農村居民、退休居民選擇1-3公里進行休閑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58.73%、49.49%、43.93%。此外,在距家3公里以上空間范圍內進行休閑的城鄉居民占比隨距離增加而遞減。閑暇時間對城鎮居民休閑空間范圍選擇具有明顯影響:城鎮居民工作日、周末、節假日選擇中遠距離休閑的受訪者占比依次增加。

與2019年相比,城鄉居民休閑活動近程化趨勢明顯。選擇距家3公里以內進行休閑的受訪者占比大幅增長,選擇中遠程休閑的受訪者占比明顯降低。但與2022年相比,城鄉居民休閑半徑有所擴大,中遠程受訪者占比明顯提升。

圖5 城鄉居民近程休閑占比變化趨勢(2019-2024)
圖6 城鄉居民中遠程休閑占比變化趨勢(2022-2024)
消費購物仍以絕對優勢成為國民休閑基礎選項。2024年,選擇親朋聚會、美容美發、放松療愈、游樂游藝等消費購物類休閑活動的城鄉居民占比具有絕對優勢,為60%-70%左右;其次為觀看展覽、觀看演出、參與節事、書法繪畫等文化休閑活動,占比14-20%左右;體育健身和居家休閑占比次之。調查結果表明,隨著閑暇時間增多,城鎮居民消費購物占比不斷下降,文化休閑比重持續上升。節假日選擇消費購物的城鎮居民占比為63.03%,分別比工作日、周末低3.09個百分點、0.75個百分點,選擇文化休閑的居民占比為20.06%,分別比工作日、周末高出2.80個百分點、1.06個百分點。對于農村居民,消費購物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基礎性作用更為明顯,占比高達70.30%。與城鎮和農村居民相比,退休居民中選擇居家休閑和體育健身休閑活動的受訪者占比相對較高。

城鎮居民外出休閑意愿日益強烈,文化休閑比重日益提升。2024年,城鎮居民居家休閑比重降幅較大,工作日、周末和節假日分別比2019年下降7.95個百分點、7.27個百分點和7.28個百分點。利用閑暇時間外出休閑的意愿更為強烈。此外,文化休閑在城鎮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比重日益提升。城鎮居民工作日,文化休閑占比由2019年的15.11%增加至2024年的17.26%,節假日這一比重由16.92%提升至20.06%,增加了3.14個百分點。國民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周末及節假日,城鎮居民體育健身占比有所提升。

圖8 城鎮居民休閑活動選擇年度對比
1. 新時期國民休閑要做到讓人民更幸福、讓老百姓更快樂新時期國民休閑的本質,是讓幸福與快樂從物質層面的“擁有感”升維至精神生活的“取得感”。第一時間,要打破“休閑等于消費”的誤區,以“松弛感”讓休閑回歸本質,要超越單純的娛樂消費,構建能夠激發創造力、提升歸屬感的休閑場景,讓文化體驗、藝術審美、自然親近成為生活的常態;其次,要從“本土自信”走向“多元共生”,既要深挖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鄰里共樂”的智慧,也要以開放姿態吸納全球優秀休閑文化,在融合中形成既具中國特色、又能與世界對話的休閑價值體系;此外,要實現“群體普惠”與“個體關懷”并重,關注不同年齡、職業、地域群體的差異化精神需求。唯有讓休閑回歸“普惠性”與“治愈力”,才能真正實現“快樂有去處,幸福看得見”。本地居民如果沒有強大的休閑基礎,外來游客就沒辦法參與當地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既要重視高等級自然和人文景區、高星級酒店和度假村、旅游節事和文化項目的建設,也要重視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務的便利化,更要重視廣大市民日益增長且不斷變化的公共文化需求。要突破傳統“游客優先”“主客分離”思維,將“市民與游客需求平衡”納入城市規劃底層邏輯,在交通布局、商業體系、公共服務配套等方面實現主客共享的城市功能重構。要營造優越的商業環境、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和現代化的治理生態,提升服務品質,形成整體旅游休閑氛圍的安全、秩序和品質感。完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戲劇場、電影院、書店等公共文化空間,餐飲店、咖啡館、美容店、購物店等商業空間,以及城市濱水空間、公園廣場、公共綠地、郊野公園、口袋公園、體育運動公園等游憩空間,在市民日常與游客體驗之間建立更可持續的情感聯結。只有當游客覺得這座城市“來了還想再來”,當居民覺得“住在這里就是幸福”,當老建筑、老手藝能在日常生活中煥發新生,這樣的城市才真正擁有長久的生命力。要解決農村有效娛樂設施匱乏及居民休閑方式單一的問題,需立足實際、多方聯動。第一時間,順利獲得走訪調研摸清村民真實需求,避免“一刀切”建設書屋等利用率低的設施,轉而結合地方特色和群眾興趣,在村內改造或新建集文體活動、技能培訓、社交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場所,如配備運動器材、露天舞臺、手工藝作坊等,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休閑需求。其次,以活動激活設施活力,聯合鄉鎮文化站、學校、志愿者等資源,定期組織電影放映、廣場舞比賽、非遺技藝體驗等接地氣的活動,并挖掘培養本地文藝骨干,帶動村民從“圍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同時,引入社會力量補充短板,鼓勵企業贊助文體器材、公益組織開設興趣課程,利用短視頻平臺宣傳鄉村特色文化,拓寬村民社交和娛樂邊界。此外,強化政策保障,將文化設施運營納入村級財政支持,建立村民反饋機制動態優化服務,逐步引導健康休閑習慣,實現從“曬太陽打牌”到“家門口樂享生活”的轉變。4. 重視“一老一小”,讓休閑成為更多人群觸手可及的溫暖提升休閑服務的安全性與可及性,是保障“一老一小”等弱勢群體旅游休閑權益的重要任務。一方面,以社區為中心,完善休閑服務。如社區可設立專門的老年活動室,配備簡單的健身器材、棋牌桌,還可以定期組織老年文化講座、書法繪畫班、觀影等活動,讓老年人在熟悉的鄰里氛圍中,輕松愉快地度過休閑時光;社區周邊打造“15分鐘休閑圈”,增設無障礙坡道、防滑地磚、帶扶手的休息椅等適老化設施,同步建設兒童專屬活動區,鋪設緩沖地墊、設置低矮游樂設備,減少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學校和社區攜手打造兒童友好型的休閑空間、配備安全有趣的游樂設施,同時召開各類興趣小組,像手工制作、自然探索等,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對世界的好奇心。此外,關注殘障人士等其他弱勢群體的休閑需求,如公共場所應提高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標準,旅游景點應給予專門的導覽服務等。供稿 | 《中國休閑開展年度報告(2024)》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