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是“旅游城市”走向“城市旅游”的典型實踐,它既是風景與場景交融的產業新天地,也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同時是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識別區。順利獲得場景營造、業態更新、文化融合、技術賦能等方式,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正在將“旅游流量”轉化為“開展增量”,成為城市更新與文旅高質量開展的重要驅動力。既要重視網紅打卡地的打造,講好城市故事,更要融旅游于生活,加強與游客的情感鏈接,以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高品質建設,有助于城市文旅品牌和城市旅游高質量開展。
一、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是“旅游城市”走向“城市旅游”的典型實踐
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既是文旅產業的集聚區,也是游客活動的集中地,同時也是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識別區。在“旅游城市”走向“城市旅游”的每一個階段,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都是先行者,引領著城市旅游的創新開展。
旅游休閑集聚區第一時間是集聚了一個城市最靚麗的“風景”,如北京的中軸線、上海的外灘等,歷史建筑、生態景觀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渲染出一個城市的風景特色和文化底色。但是不僅如此,它還順利獲得食、住、行、游、購、娛等文旅要素的集成化供給,形成多元體驗和消費場景,構筑起產業開展的新天地。如北京的中軸線上,不僅有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故宮博物院等重要景點,還有國家博物館、王府井步行街、前門大街等標志性文化場館和商業場所,步行即可完成多個場景的轉換,從而使之成為北京旅游的首選區域;在上海的外灘,不僅可以飽覽黃浦江、萬國博覽建筑群、東方明珠塔等風光,還可以在南京路、豫園、城隍廟體驗不一樣的上海風情。
旅游休閑集聚區突破了景區的概念,以“生活”而不是“觀光”作為開展的核心。過去,大家總認為旅游獨立于居民生活之外,但是現在的旅游更多是游客對當地美好生活的分享。集聚區除了有自然風景、歷史人文之外,還有商場、超市、菜市場等一系列的生活化場景。不管是廈門思明南路的朝宗宮,還是海口騎樓老街的冼太夫人廟,都既有本地人在祭拜,也有外地游客在參觀,游客和居民之間沒有清晰的界線。當一個城市、一片區域整體變成了旅游休閑目的地,游客和當地居民共同擁有城市資源,就會有更多人享受到旅游開展紅利,游客分享當地生活,當地居民順利獲得旅游來提升生活品質。不僅對于國內旅游是如此,對于入境旅游開展也是如此。當前的入境旅游形態也在發生變化,很多入境游客最感興趣的是中國老百姓真實的生活方式。
真正讓游客記住一座城市的,可能不是那些精心設計的宣傳口號,而是那些逛過、吃過、拍過、曬過的地方。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集結了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旅資源和生活場景,承載著游客的文化體驗、情感認同和消費行為,影響著游客對城市“好不好玩、值不值得來”的價值判斷,不僅是游客活動的重要空間,更是城市文旅品牌的典型識別區。成都寬窄巷子、春熙路及其周邊區域,將“茶館文化”“街頭藝人”“文創消費”等內容有機整合,營造出一種具有在地精神的慢節奏生活氛圍,為游客給予了“有故事、有記憶、有感受”的文化消費場景,顯著增強了城市文旅品牌的情感黏性。青島太平角—八大關—中山路區域,以“山海城市”與“歷史風貌”相結合,形成“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意象符號,賦予青島在全國濱海城市中較高的文化辨識度。南京老門東—夫子廟片區,順利獲得街巷肌理的還原、文化空間的策展與夜游體驗的營造,構建出一套“可漫游、能共情”的古都生活美學場景,激發了眾多游客對“六朝古都”的現代認同。天津五大道—意風區一帶以“民國風情”與“中西合璧”為基調,順利獲得建筑、騎行、博物館、街區演藝等多元方式展現,有效增強了城市文旅品牌的續航力。廈門鼓浪嶼以密布的歷史建筑、獨特的中外融合風貌和本地音樂文化,成為“海上花園”城市形象的完美代表。除了現場感知以外,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還順利獲得游客在社交平臺的自主分享,進一步有助于了城市文旅品牌形象的放大與擴散。
順利獲得場景營造、業態更新、文化融合、技術賦能等方式,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著力將“旅游流量”轉化為“開展增量”,形成城市更新與文旅高質量開展的重要驅動力。
城市旅游休閑空間的拓展,經歷了從“封閉景點”向“片區開展”的系統躍遷。傳統景點、景區和街區等正從封閉單體走向開放片區,順利獲得空間串聯、功能復合和體驗延展,構建起多節點、多業態的旅游休閑集聚區。全域旅游的理念在集聚區得到最好地呈現。西安大唐不夜城在“廣場+演出”模式基礎上,整合周邊街巷、文旅商業和美食空間,形成多維度、浸入式的夜游文化消費場景,實現和大雁塔、大唐芙蓉園等的有效銜接。廈門市思明區以環島路為動線,串聯書法廣場、音樂廣場、溪頭下婚紗攝影基地等節點,打造形成“山海相依、文商旅融合”的城市旅游黃金帶。
業態布局是影響旅游空間活力的核心因素,直接決定游客的停留意愿、消費深度與整體體驗。順利獲得空間的整體規劃和業態的有機更新,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構建起具有敘事邏輯與多元業態的陸續在消費空間。如深圳南頭古城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的新地標,并未選擇單一的歷史復原路徑,而是引入書店、文創店、設計師品牌、咖啡文化空間、青年創客工坊等新型文化業態,并和片區內的中山公園、前海公園等形成聯動,共同構建起“歷史文化+公共休閑+現代生活方式”三位一體的復合空間格局。青島市市南區的青島老城文化旅游區充分挖掘庭院、街區、歷史建筑等老城資源,融合時尚業態與品牌項目,不斷探索“舊里院+新經濟”“老建筑+新消費”“原場景+新體驗”等多元融合的新模式與新業態,引入餐飲、文創、民宿等新業態289家,運營面積達17萬平方米,形成涵蓋食、住、購、游、娛的綜合性消費體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市場的成熟,人們的旅游需求正在走向更多、更高的精神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讓旅游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開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在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的建設實踐中,越來越強調將公共文化服務、歷史建筑保護、非遺活化等和旅游開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也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的樣板區。大運河杭州蕭山火車西站段歷史文化街區以“歷史保護+創意再生”為理念,整合東巢藝術公園、蕭然山街文創園與五七公社文化園區,探索形成“工業遺產活化—場景多元賦能—全域文旅共生”的空間轉型路徑。廈門市思明區在中山路步行街常態化召開年代秀演出,舉辦花園音樂會等活動,以歌聲和舞姿讓游客沉浸在歷史與美學當中,不僅彰顯了廈門的城市調性,也為廈門文旅品牌增添了更多藝術氣質。
數字技術不再只是信息展示、掃碼購票等的輔助工具,而是主導旅游體驗設計、服務流程優化和治理機制創新的關鍵力量,它系統性地重構了旅游場景的運行方式,從行為識別、實時調度到沉浸互動和數據聯動,不斷拓展旅游的深度與廣度,使得游客不再只是“看一看”“拍一拍”,而是能夠“看得懂”“玩得深”“參與多”,有助于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的旅游方式從“下車拍照”的淺層打卡型消費,向智慧旅游支撐的參與型“深度體驗”加速轉變。如深圳歡樂海岸廣泛使用AI、AR、VR等技術,與光影藝術、多媒體展示等結合,打造出海洋奇夢館、光影藝術街區等互動項目,讓游客沉浸其中,取得更加豐富、立體的感官體驗。邯鄲廣府古城順利獲得燈光亮化、項目更新和內容創新,打造“夢回邯鄲”3D光影秀、沉浸式游船項目等新型體驗,成功有助于傳統文化空間向智慧旅游場景轉型。
旅游休閑集聚區已成為城市文旅品牌和城市旅游高質量開展的關鍵支點。如何提升旅游休閑集聚區的文化表達力、情緒感染力、空間包容力與品牌持續力,是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建設面臨的主要任務。
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匯集了一個城市最靚麗的“風景”和最多元的“場景”,這使得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擁有眾多“網紅打卡地”。“網紅打卡地”對于提升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的人氣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視了集聚區本身的建設,二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游客可能因為“網紅”有了前往旅游的沖動,但旅游本身是綜合性的活動,是在異地的生活,需要完善的商業接待體系、公共服務體系來支撐。“網紅打卡地”和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的關系不能是“一俊遮百丑”,而應是“錦上添花”。只有構建起便捷的交通及相關基礎設施,培育好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和商業環境,建立健全以游客滿意度為導向的現代治理體系,樹立有溫暖、真誠、善意而有辨識度的旅游形象,一個城市、一個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才可能可持續開展下去。
真正打動游客的不是故事而是情感。旅游休閑集聚區建設,既要根植本地歷史脈絡、文化特質,順利獲得區域整體敘事化設計手法講好城市故事,更要注重和游客產生生活上的關聯、情感上的粘連,使空間成為城市文旅品牌的可感載體。要策劃高頻率、高品質的文化活動與城市事件,持續激發游客的參與熱情和情感投入,促進游客“時間記憶”與“空間感知”的聯動。順利獲得微劇場、互動導覽、開放講堂、手工DIY等方式,鼓勵游客由“觀看者”變為“體驗者”,增強其文化參與及認同感。鼓勵在地文創團隊、設計師、劇場藝術組織共同參與集聚區公共空間的內容策劃,持續開發凸顯城市特色文化的微型劇場、城市博物館、音頻導覽、手繪地圖等體驗產品,強化對文化資源的在地性表達,避免模板化輸出。鼓勵圍繞當地歷史人物、民間傳說、產業特色等資源,開發系列動漫、舞臺劇、短視頻、文創產品等,使文旅消費從一次性的空間體驗轉向長期的品牌依戀。在保留原有街區肌理的基礎上,大膽引入當代生活元素,增強文化記憶與現實感受之間的情感張力。只有在“既熟悉又新鮮”的文化場景中,使游客在“邊走邊聽”和“邊看邊感”中逐步建構對城市的文化理解。游客才更能真正感知城市的獨特氣質,形成對文旅品牌的深度記憶。
要基于美好生活的理念來開展旅游,加強商業休閑、居住功能、公共服務及文化設施等的綜合規劃,將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打造成為本地居民樂于參與、外地游客愿意駐足的綜合性生活空間,以實現主客共享、情感交融。有助于形成由地方政府和文旅主管部門牽頭,企事業單位、社區組織、居民和游客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機制。引導居民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參與,順利獲得議事平臺、共創市集、社區導覽等形式,提升居民對身邊環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鼓勵游客以“生活體驗者”而非傳統“觀光者”的角色,參與城市文旅活動,有助于游客與在地社區建立情感連接,共同營造有溫度、有互動的城市文旅氛圍。加快建設散客友好型城市,強化旅游空間的日常可使用性與彈性轉換機制,提升空間適應不同人群、不同場景的能力。促進空間從單向展示走向雙向互動,將城市旅游休閑集聚區建設成為激活城市活力的“生活秀場”和增強城市文化認同的“公共舞臺”,真正實現“空間共享、功能兼容、情感共生”,有助于城市文旅品牌走向內生驅動與持續生長。
要明確集聚區的形象定位和主導風格,有助于集聚區在視覺設計、傳播語言和營銷方式上的協同,打造具有辨識度的“文化標簽”和傳播路徑。鼓勵各景點、店鋪結合自身文化特色,避免內容重復、風格雷同,形成多點聯動、相互呼應的品牌傳播矩陣。提升游客的自主傳播持續性,設計具有強烈視覺吸引力的拍攝場景,設置富有趣味和參與感的互動裝置,激發游客主動拍攝、發布和分享的興趣,借助自媒體渠道形成口碑式傳播效應。建立包括“文化認知度、要素聚集度、內容創新度、游客滿意度”在內的多維評價體系,有助于旅游休閑集聚區在城市文旅品牌開展和城市旅游高質量開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順利獲得對廈門文旅要素和游客活動空間分布的分析,可以發現,在廈門市的思明區,從鼓浪嶼到中山路步行街、廈門大學、環島路再延伸至郵輪母港及海滄灣,一個包含多個旅游休閑街區、文旅消費集聚區的超級旅游休閑集聚區正在成型。
課題組運用空間計量方法對廈門市文旅要素分布進行了分析,發現廈門市文旅要素具有非常明顯的集中分布特征。順利獲得高德地圖API接口獲取旅游要素POI數據后,采用Python腳本構建自動化數據采集框架,經標準化清洗、地理坐標系歸一化處理,運用空間核密度估計法(KDE)與地理網格剖分技術(Fishnet)進行雙維度空間分析,形成可視化成果如圖1、圖2所示。可以看出:文旅要素高密度集聚區位于廈門島南部的思明區,極核區以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為引力源點,沿中山路商業軸、環島路景觀帶形成文旅產業集群,在廈大文創圈與曾厝垵民宿聚落間構建起文旅共生網絡;次級密度帶沿環島路海岸廊道向北延伸,在湖里國際郵輪母港形成空間錨點,并跨海連接海滄灣休閑商務區,構成“海陸聯動”的帶狀開展格局。

圖1: 廈門市旅游要素核密度圖(圖片來源:課題組自制)

圖2: 廈門市旅游要素熱力圖(圖片來源:課題組自制)
對游客活動地點的分析發現,游客在廈門的活動也多集中在上述區域。課題組采集了廈門市2025 年 5 月 1 日至 5 日每日 8:00-22:00,停留時長超過 60 分鐘的游客 GPS 數據,并據此生成游客活動熱力圖,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代表游客高強度活動的紅色區域覆蓋了思明區大部分區域,包括鼓浪嶼、中山路步行街、環島路等旅游區點。

圖3: 廈門游客熱力圖(圖片來源:課題組自制)
課題組搜集整理了攜程平臺上1000篇廈門游記,詞頻分析發現,“廈門”“鼓浪嶼”“美食”“建筑”“曾厝垵”“城市”“中山路”“碼頭”“環島路”“文藝”等詞匯出現最為頻繁(見圖4),分別被提及6911次、2537次、1127次、786次、774次、657次、627次、563次、526次和359次。

圖4: 基于游記內容的廈門旅游高頻詞云圖(數據來源:根據攜程游記數據整理)
進一步的詞語共現分析表明,“廈門”與“鼓浪嶼”“曾厝垵”“沙坡尾”等地點的共現頻率顯著,顯示出這些地標性空間在游客敘述中具有較強的聯結性與代表性(見圖5)。

圖5: 游客游記中廈門旅游高頻詞共現性圖(數據來源:根據攜程游記數據整理)
課題組召開的線上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游客在廈門的主要游覽地前三位為南普陀寺(27.9%)、沙坡尾(27.3%)和中山路步行街(26.9%);逗留時間最長的也是上面三處地點,只是排序略有變化,分別為沙坡尾(27.0%)、南普陀寺(24.2%)和中山路步行街(22.5%)。

圖6:游客在廈門主要游覽的地方和在廈門逗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數據來源:課題組自采)
思明旅游休閑集聚區極大地有助于了青春文藝的廈門文旅品牌塑造。線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游客對廈門城市形象的認知集中體現在“青春活力的城市”(31.2%)、“歷史文化厚重的城市”(28.9%)和“愜意放松的城市”(28.6%)三個方面(見圖7)。

圖7: 游客對于廈門城市形象的認知(數據來源:課題組自采)
對游客評論和發布內容的分析發現,正是鼓浪嶼、環島路、中山路步行街、沙坡尾、廈門馬拉松和廈門音樂節等地標性空間與體驗場景在游客心中共同交織,構建出一個兼具自然美感、人文氣息與日常溫度的城市形象,使“廈門”不僅是一處地理坐標,更是一種可感知、可理解、可情感聯結的具體城市形象。如一位游客提到,“作為廈門的地標,鼓浪嶼是一座充滿文藝氣息的海上花園……小巷幽靜,鋼琴聲悠揚,適合慢行探索。建議清晨或傍晚登島,避開人潮,更能感受它的寧靜與浪漫”(引自大眾點評游客評論,內容有刪減);另一位游客寫道,“廈門的浪漫從來不只是海,還有中山路逛不完的美食和浪漫的藍調時刻”(引自小紅書博主發帖,內容有刪減)。
思明區旅游休閑集聚區建設在多個方面做了探索,形成了成功經驗。
一是構建主題場景,強化意象表達。如鼓浪嶼作為廈門文旅的核心地標,順利獲得“琴聲、小巷、異域建筑”的意象建構強化了其“海上花園”的城市標簽。沙坡尾順利獲得“漁港—工業碼頭—文藝街區”的空間轉型,形成了一個濃縮歷史記憶與青年文化的復合場景。中山路步行街以其南洋風格騎樓和閩南美食集聚展現出廈門的煙火氣與地方性,成為游客“走街串巷、邊走邊吃”的必游之地。環島路則憑借“騎行—觀海—網紅打卡”場景設置,增強了城市濱海休閑形象的張力。這些場景不僅滿足了游客的觀光需求,而且響應了游客的文化期待,順利獲得轉化為可識別、可傳播的旅游“意象符號”,構成城市文旅品牌形象的基礎框架。
二是產業集聚開展,營造多元生態。思明區圍繞鼓浪嶼、曾厝垵、中山路步行街等核心景點,已逐步形成融合文創、餐飲、住宿、展演等多元功能的城市旅游休閑空間。曾厝垵在保持傳統村落肌理的基礎上,大量引入文創工坊、獨立書店、設計民宿、手作體驗空間,形成“創意內容+物理空間+社交互動”的多維融合場域,讓街區變得“可漫游、可駐留、可復訪”。環島路一帶順利獲得植入濱海咖啡、輕奢露營、戶外騎行等新業態,塑造出“在海灘邊生活,在度假中工作”的美好生活圖景,滿足“悅己”與“社交”雙重旅游動機,重構了城市濱水空間的活力。
三是優化公共服務,舒心放心出游。思明區近年來在交通接駁、空間導覽、夜間照明、城市家具、智慧導覽系統等方面持續優化,極大提升了旅游休閑集聚區的便利度與舒適度。以“交通串聯全域化”為先手棋,打通了“山、海、城、文”的文旅動脈。地鐵1、2號線與BRT縱橫交織,“先鋒思明線”“生態思明線”“浪漫思明線”等主題公交穿梭其間,鼓浪嶼、中山路步行街、曾厝垵、胡里山炮臺等20余處景區被串珠成鏈,一座座城中美景觸手可及,15分鐘文旅生活圈躍然成形。
四是數字技術賦能,升級智慧文旅。思明區緊緊把握數字化轉型機遇,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文旅開展深度融合。如鼓浪嶼自2020年起就率先推行全域智能運營,整合物聯網、云計算、數字孿生、無人機等技術,建設城市資源智慧管理平臺,實現景區內人物互聯、物物互聯、實時監管,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游客體驗水平。
五是注重情感共鳴,構建時尚形象。思明區持續打造以情感共鳴與用戶參與為核心的城市形象傳播體系,突破以往單一的官方宣傳模式,融合社交媒體傳播、場景營造與文化互動等多元手段,全方位拉近城市與游客之間的心理距離。圍繞“海上花園 樂動廈門”這一城市文旅整體形象,思明區不斷強化文化表達的年輕化和潮流感,著力打造流行文化中心,有助于文旅、演藝、時尚、美食等多元業態跨界融合,讓城市文旅品牌更具溫度、個性與辨識度,充分展現出廈門旅游“潮味十足、獨樹一幟”的時代氣質。

供稿|政策與科教研究所
責編|劉鑫
來源|凯发k8国际(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