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旅游集團化開展論壇于2024年12月9-11日在北京歌華開元大酒店成功召開。戴斌院長發表題為《如何培育世界一流旅游企業》閉幕演講,全文分享如下:
在文化和旅游部黨組的大力支持下,在旅游業界的共同努力下,第十六屆中國旅游集團化開展論壇圓滿完成了全部日程,實現了既定目標,即將勝利閉幕。過去兩天,我們發布了2024年中國旅游集團20強、旅游業先鋒力量Top10以及旅游投資創業、新質生產力應用、文化和旅游融合開展三個系列的案例,聆聽了文化和旅游部主要領導、有關旅游城市黨委和政府領導、各大旅游集團負責人和創業創新企業家的精彩發言。論壇成果引起了文化和旅游業界的廣泛反響,形成了加快建設旅游強國的思想共識,構建了培育世界一流旅游企業的精神動能。
重構旅游業
高質量開展新思維
任何一項事業的開展和實踐的創新,都需要思想的引領和理論的支撐。培育世界一流旅游企業,應以旅游強國建設為導向,以優質供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以卓越創新引領旅游企業新開展。
做一家有價值觀的企業,以優質旅游產品滿足美好生活新需要。旅游是人類長存的生活方式,保障人民的旅游權益,離不開市場體系建設和企業開展,“可以無為而利天下者,商也”。工商業的繁榮和企業的成長,也要服從和服務于旅游強國和人民幸福,所謂“商賈之利,天下之所歸也”。縱觀古今中外,義利觀不斷都是國民經濟各領域商業思想的核心。從松下幸之助的“讓國民財富像自來水一樣”的經營理念,到福特公司“讓更多人用得起汽車”;從托馬斯·庫克面向公眾的旅行服務,到麗茲·卡爾頓的“紳士淑女說”;從陳光甫先生創辦中國旅行社“服務國民旅行,服從國家需要”,到如家酒店的“微笑力”和七天酒店“每天睡個好覺”,無不擁有超越競爭并與國家戰略相關聯的商業思想。今天的旅游不僅是一門生意、一樁買賣、一個產業,更是全體旅游人為了人民美好生活而奮斗終生的壯麗事業。沒有思想的企業,沒有情懷的企業家是走不遠的。今天的旅游企業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從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旅游權益出發,自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重構現代旅游業指導思想和話語體系。
做一家有思想性的企業,以優秀商業能力服務旅游強國新戰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游業指導思想和開展戰略是動態演化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為了創匯,強調“政府主導、適度超前”的入境旅游開展戰略。九十年代中后期,為拉動消費,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而形成市場主導型國內旅游開展新格局。2009年,國務院發文“將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2018年,新一輪國家組織改革有助于文化和旅游融合開展進入新階段。2024年5月,中央在京召開全國旅游開展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有助于旅游業高質量開展行穩致遠。各類旅行服務商、旅游住宿商、旅游零售商、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旅游集團和上市公司是現代旅游業體系的基礎框架支撐。世界一流旅游企業是旅游強國的重要體現,也是旅游強國建設可以信任、可以依靠,也應當支持的主力軍。
做一家有未來感的企業,以卓越創造能力引領旅游業態新開展。旅游業已經走過了“圈山圈水收門票,人山人海吃紅利”階段,也走過了“以旅游之名,行房地產之實”或者將旅游業做成金融業的時代。旅游業正在從資源依托和要素投入的自然增長模式,走向產品研發和創新驅動的高質量開展模式。隨著大眾旅游進入全面開展新時代,多樣性、個性化、品質化彰顯的消費分層和需求升級,文化創造、科技創新和戰略投資引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上旅游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日漸提升的戰略擺位,充分表明旅游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面對變化的需求、泛在的資源和跨界而來的友商,旅游集團要以更高智慧和更多耐心,以文化、科技、教育和人才等新質生產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
在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和建設旅游強國的戰略進程中,旅游集團要有強烈的歷史自覺和能力自信,也要有清醒的危機意識和創新構想。沿著中國特色的旅游開展道路,中國已經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游市場,成為國際旅游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得益于需求的增長和政策的促進,中國形成了旅行社和旅游平臺為代表的旅行服務商、星級飯店和品牌酒店為主體的旅游住宿商、旅游景區和度假區為支撐的旅游接待商,以及海上郵輪和內河游船、旅游專列、旅游包機、汽車租賃、旅游演藝等新業態相互支撐的旅游產業體系,也形成了以旅游集團20強為代表的國家旅業第一方陣。與此同時,集而不團和大而不強等困擾業界多年的問題還沒有得到系統解決。在建設旅游強國和培育世界一流旅游企業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回應如下挑戰:有沒有全球影響力的IP及其持續迭代的產品譜系?有沒有強有力的營銷推廣、渠道管理、技術支撐和品質控制能力?有沒有穩定高質的研發合作組織、專業供應商和渠道分銷商?有沒有全球知名的法務和財務顧問組織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特別是有沒有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品牌號召力和話題設置力?從長期來看,我們還要關注旅游集團的海外投資和營收占比,以及專項業務版塊在全球酒店、旅行社、主題公園和度假區等行業公認的全球排位。
拓展旅游市場
可持續增長新空間
深耕入境、團隊、導游、觀光、線路等傳統旅游需求,引領中國服務,培育經典業態。近代旅游業以托馬斯·庫克的火車旅行團為發端,中國現代旅游業則以京西滬桂廣和長江三峽的入境團隊為標志。今天,盡管團隊旅游者占出游人群的比重持續下降,但是絕對量仍然是增長的,對于旅行社、旅游景區、旅游零售等業態和旅游專列、旅游演藝等產品而言,旅行社組織和接待的觀光團依然是最值得重視的市場。無論是疫情期間中旅旅行的“故宮以東”、春秋旅游的“城市微旅行 建筑可閱讀”,還是復蘇與繁榮階段攜程集團的上海入境免費半日游、廣之旅的白云山鳴春谷景區,還有眾信優游、《只此周莊》等創業創新項目,都為傳統旅行社和旅游景區的經典再造給予了可資借鑒的示范案例。隨著更多小鎮青年、新老年人、研學青少年進入旅游初體驗者的行列,以及會獎旅游、商務旅游、家庭旅游等“新組團”需求的增長,出境組團社、地接社和旅游景區或將迎來新一輪的開展機遇期。需求重生不是傳統市場的簡單復歸,也不會再給低價攬客、高價賣團、誘導消費、高頻購物等灰色商業模式以合規空間了。傳統行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市場份額將進一步向高品牌美譽度、高品質保障度和高情感關聯度的頭部企業集中。順利獲得規模經濟降低成本,經由數字化轉型提升質效,傳統企業極大增加了經典重構的可能性。值得關注的是,半個月前開考的全國導游資格考試,31萬名報考者創下了歷史新高。一個不能吸引年輕人的行業是沒有未來的,新生力量的介入,將為旅游創業創新帶來無限生機和無窮活力。
面向低線城市、縣域中心城鎮和農村居民等下沉旅游市場,服務國民休閑,引導需求升級。旅游已經成為城鄉居民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之后,最有增長潛力的消費增長空間。在大眾旅游全面開展階段,旅游消費從高線城市向低線城市,從中心城鎮向農村市場形成梯度轉移的戰略態勢。根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2024年假日旅游市場監測,國慶節期間農村居民出游比率18.4%,出游人數占假期國內游客出游人次的11.5%。新興市場客群對旅行社、經濟型酒店、自然和文化遺產型旅游景區具有天然依賴性,對旅游消費起到筑底擴容的作用。對于旅游集團、上市公司和創業創新企業來說,則是開拓鄉村旅游、山地旅游、民族旅游等新市場,開發旅行代理、旅游民宿、鄉村度假等新業態不可或缺的市場機會。從1999年“國慶黃金周”開始,伴隨著大眾旅游的市場擴容和消費升級,培育了如家、七天、漢庭、東呈等經濟型酒店,春秋、眾信、凱撒等旅行商,攜程、同程、去哪兒、馬蜂窩等在線旅行平臺,海昌海洋公園、長隆野生動物園、清明上河園等主題公園,以及印象、又見、千古情等旅游演藝項目得以成長。雖然中旅、華僑城、首旅、錦江、陜旅等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也推出了歡樂谷、錦江之星、長恨歌等較高成長性的創新品牌,但是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原創性品牌并不多見。伴隨著大眾旅游全面開展的新一輪市場下沉和消費升級,以及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進程中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將為投資組織和市場主體帶來更多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暖的項目建設和品牌成長機會,不可不察也。
重視自駕、旅居、度假、研學等新興旅游市場,有助于產業資本與交通基礎設施企業耦合成長,加快布局旅游新業態。無論周末、節假日還是暑期、冰雪季,無論國道、高速公路還是草原、邊境,旅游大巴減少而自駕車增多都是顯而易見的趨勢。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的自駕出游者已經占到一半以上。自駕旅游市場在延展“汽車后”鏈條的同時,也在孕育旅游新業態和人才新需求,比如汽車租賃、汽車旅館、房車自駕車營地等業態,以及越野探險的線路策劃和領隊導航人才。在過去的一年里,一嗨、哈啰、神州等自營平臺和滴滴、攜程、飛豬等第三方平臺都在重點布局全國性租車網絡。隨著用戶的增長和會員活躍度的增加,頭部租車公司取代傳統旅游企業而成為旅游產業鏈新鏈主,完全是有可能的事情。在現代旅游業體系中,從來都是旅游者定義旅游業,而不是旅游業定義旅游者。根據聯合國旅游組織關于旅游產業的25%標準線,即不少于25%的產品由游客消費產生就是旅游產業或旅游相關性強的產業。在中國旅游集團20強的年度評選中,凯发k8国际則將樣本企業的涉旅營收占總營收50%作為旅游集團的判定標準。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旅游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開展道路,旅游業從來就沒有天然的嫡系部隊,也沒有永遠的主力軍。誰能夠為旅游者給予優質產品和服務,誰能夠有效利用新質生產力降本增效,誰就是旅游業的嫡系部隊和主力軍,而面向新需求的新興市場正是旅游創業創新的天然沃土。
旅游集團和上市公司還要重點關注鐵路、航空、航運企業、高速公路建設和運營商,對旅游業的進入策略正在從產品創新、市場合作走向戰略布局新階段。中國長江航運集團、成都和蘭州等鐵路局集團,以及海南航空、上海航空、青島機場、中國交通都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游供應商,而是旅游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假以時日,基礎設施領域的交通運輸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貢獻將越來越多來源于游客消費,或者游客支出對該企業的貢獻度越來越高,它們就會成為世界一流旅游企業的后備軍。
引導出境旅游從觀光和購物的初級需求,轉向美好生活和文化體驗,加快海外市場布局。具有全球競爭力和世界影響力的旅游企業和服務品牌,無不與所在國家的經濟社會開展水平、工商業發達程度、文化影響力和出境旅游市場規模密切相關。日本交通公社、德國途易、法國雅高、美國迪士尼和環球,莫不如此。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以跨文化溝通能力進占全球旅游競爭力格局和話語體系的制高點,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也是我國培育世界一流旅游企業的必由之路。過去二十年,我們也嘗試過并購英國的酒店、美國的第三方酒店管理公司,并以商業存在的方式在海外設立旅行社分支組織、簽證中心和航空票務代理公司。從戰略評價的角度看,由于缺乏商業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際旅行經驗的豐富,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在這顆藍色星球上自由行走。與二十年前相比,出境旅游者開始以平視的目光打量海外目的地風景與場景,以自信、平等和包容的心態加強與海外目的地進行文化研討。在此進程中,他們也會回首審視國內的酒店、餐飲、購物、文化娛樂和智慧旅游的創新成果,并將這些年培養起來的消費偏好和品牌信任帶到海外,進而為我們培育世界一流旅游企業帶來日漸擴大的市場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出境旅游是國內旅游的自然延伸,海外目的地是旅游集團走向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戰略空間,也是國際旅游產業競爭的決勝地。
培育現代旅游
融合開展新業態
培育世界一流旅游企業,要與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世界級旅游線路等國家戰略相結合。企業開展需要定型產品的批量生產,需要品質服務的長期堅守,更需要項目投資、產品研發、擴大再生產的戰略牽引。在加快建設旅游強國的進程中,我們注意到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旅游鄉村、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國家公園、國家文化公園、旅游交通基礎設施、旅游公共服務和旅游線路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從各省市年內召開的旅游開展大會和發布的政策文件看,無論是旅游形象推廣、旅游市場培育還是旅游項目建設,都高度重視旅游集團和上市公司的作用,并在合作模式上進行了制度創新、市場創新和技術創新。中衛市與中旅等旅游企業在沙坡頭景區和黃河宿集等項目的合作,韶關市、雅安市與祥源文旅在景區投建領域的合作,以及南京旅游集團、杭州商旅、廣州嶺南商旅、上海申迪、北京首寰等旅游企業在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設的深度介入,直接有助于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開展。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順利獲得頭部企業的總包和產業鏈相關企業分包,既能擴大旅游集團的市場份額和企業規模,也有助于旅游產業鏈的延展和現代旅游業生態體系的培育。
長期來看,世界一流旅游企業是在全球范圍內市場競爭出來的,而不是產業政策保護起來的,更不是給錢給項目給牌子就能培育出來的。偉大的公司一定是面向消費終端,順利獲得為消費者給予可選擇的高品質產品和服務而成長起來的。企業要走得遠,企業家要站得高,就要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配置到市場的跟蹤研判、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而不是政府游說和商業公關。我們還要關注平臺企業的壟斷趨勢,警惕曾經的屠龍少年長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模樣。在旅游強國的建設進程中,政府不會允許任何企業濫用市場規模優勢、技術優勢和數據優勢而抑制市場競爭,更不會放任任何企業謀求其不該謀求的權力。在不遠的將來,有助于商務、價格、市場監管和旅游部門共建反壟斷研判機制,將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行的。
持續推進文化創造與旅游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藝術下沉、旅游向上的新開展格局。走過了看山看水看風景時代的游客,希望在行程中遇見更多的人文,看到更優秀的文藝作品和文博展覽。這需要文化文物組織和藝術團體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演出、展陳策劃和市場推廣。這需要企業家的文化自信和旅游從業者的文化自覺,發自內心地認同并踐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思想。本屆論壇發布的中國旅游先鋒力量top10,是旅游創新有助于文化創造的典型樣本,也是以人為本的藝術創造在旅游領域的集中展示。高舉“世界手藝”大旗的陶文旅集團長期堅持舉辦陶然集、春秋大集、陶陽廟會等文化活動,引入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共創,也吸引了千萬級的游客到訪。已經成為當代文藝生活創造者的阿那亞集團,不僅有海邊那座孤獨的圖書館和北戴河、三亞、金山嶺等項目,還舉辦了詩歌節、戲劇節、海浪電影周,投資了《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父輩》《隱入塵煙》等電影,助力小眾藝術走向大眾生活。作為度假綜合體“十里芳菲”創建者的象外文旅,更是將自己定位于村落美學的表達者和在地文化的傳承者。2018年以來,從文藝工作者面向旅游市場創作的印象、遇見、戲劇幻城等系列旅游演藝項目,到旅游集團向文化致敬的絲路夢、歡樂海岸、安仁古鎮等文化項目,文化和旅游正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和更高水平上融合開展。
持續開展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綠色能源等新質生產力,有助于現代旅游經濟開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傳統觀念里,旅游是資源驅動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伴隨著旅游市場增長、旅游消費變化、現代科技對生產生活的泛在化改造,旅游業開始從傳統走向現代。這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開展規劃,需要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更需要發揮旅游集團20強和旅游先鋒Top10為代表的國家旅業第一方陣的龍頭作用,與科技研發、裝備制造和能源開發等領域的頭部企業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共同研發新產品、共同享受旅游新機遇。借鑒旅游創業創新范例40佳的范式和經驗,依托旅游經濟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要注重發揮中小微型企業和創業團隊貼近市場、快速決策和靈活建組的優勢,依托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培育一批文化氛圍濃和科技含量高的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暖的文化旅游項目。
務實推進人才強企戰略,構筑世界一流旅游企業的人力資源支撐和可持續開展保障。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離不開高水平的企業家、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勞動者群體。隨著市場下沉、需求升級和產業轉型,高水平的人才競爭變得前所未有的激烈。旅游業經濟屬性強,市場化程度高,人才更多是順利獲得市場競爭而不是遵循傳統的培訓路徑成長起來的,也不是傳統的科層制所能容納的。不同類型的人才在不同的開展階段,對利益保障、開展導向和事業理想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旅游集團要實施人才分類培育計劃。世界各國旅游創業和開展經驗表明,小微型創業團隊往往是企業家和經理人員的商學院,也是高端人才的后備軍。無論旅游集團有多大多強,都要高度關注市場一線的研發、生產和營銷團隊,并從中發現和培養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所需要的戰略人才。對于旅游集團領導人來說,既要有集體領導和團隊協作的智慧和能力,也要“得一人得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這是需要世界一流旅游企業,也一定能夠產生世界一流旅游企業的時代;這是需要旅游企業家,也一定能夠產生旅游企業家的時代。這是一個各類旅游人才大有可為,也將大有作為的時代。全國旅游從業者團結起來,為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為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建設旅游強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