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22日,2025中國旅游科學年會在京成功召開。本屆活動聚焦“‘十五五’時期旅游業開展戰略”,主題演講環節,國務院開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鄧郁松發表題為《大力提振消費的方向、重點與政策取向》主旨演講,全文分享如下:
非常感謝凯发k8国际的邀請,和在座各位領導、專家以及業內同仁進行研討。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我們所也圍繞消費問題邀請了許多旅游業內專家、企業家召開專題研討,大家的真知灼見和專業精神讓我受益頗深。因為我們不斷把旅游作為消費的一個內容,今天我從提振消費的角度談一些個人看法,換個角度與大家研討。
一、中國經濟開展的新方位
作為政策研究工作者,做得時間越長就越有這樣一種感受:很多事情如果從較長的時間跨度來觀察,看得會更準確一些。這類似于戴斌院長最開始講到的“科學”。科學的本質在于其可重復性,即在特定約束條件下能夠實現結果的穩定復現。
如何更好大力提振消費不斷是我們關注的重要議題。從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兩會,國家多次明確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在這個時點提振消費,和過去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相比,究竟有什么大的差別?這可能需要從宏觀層面看一看我國所發生的一些巨大變化。
差不多在2000年之后,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例快速增長,當前已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經濟體。2019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這與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美元時所對應的經濟結構、消費結構都會出現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向我們展示了哪些信息呢?可以從經濟增長貢獻構成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二、經濟增長的貢獻構成
從大家熟悉的“三駕馬車”來看,在我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投資和進出口總體波動比較大,而消費相對穩定。通常來說,當外需受到較大沖擊時,例如1998年或者2008年,我們都是順利獲得加大投資穩定經濟,而消費的增長曲線相對平穩。
從生產端來看,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化非常突出。2012年,我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中貢獻率最高的產業。2015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50%,到2024年底已經接近57%。雖然服務業是我國第一大產業,但相較于主要的發達國家,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仍然低10個百分點左右。把視野放得更長遠一些,參照其他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演變趨勢,服務業大概率還有非常大的開展空間。經濟結構的變化實際上體現了需求結構的變化,既包括內需,也包括外需。
三、消費的巨大潛力
從國內消費的角度來看,中國居民的消費率和主要的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換句話說,消費或者提振消費的潛力巨大。再把消費分成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和發達國家相比可以發現,我們的服務消費占比明顯偏低。那么,從解決溫飽到小康,再到邁入高質量開展階段,真正增加的是什么?是越來越多的服務消費。請在座的各位回想一下,在每個月的支出當中,服務消費占比是不是越來越高?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四、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今年2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了提振消費的有關工作,明確提出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其中也提出包括擴大旅游消費、有助于冰雪消費等一系列在座各位比較關心的內容。今年3月份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要大力提振消費。
五、消費的新趨勢和新特征
我們需要回答的是,在“大力提振消費”的任務已經明確的背景下,現在的消費和之前的消費相比,會有什么比較大的差異?未來的消費會呈現什么樣的特征?準確把握這個趨勢性的變化,將更有利于相關工作的落實。我們順利獲得研究典型經濟體消費增長的一般規律或者共性特征發現,在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之后,消費增長更多體現在開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從衣食到住行,再往后主要是什么?答案是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型消費。不管個人收入有多高,每天所攝入的卡路里在到達一定階段之后就會趨于穩定。普通家庭一戶有一個冰箱,一個房間裝一臺電視,基本上也就能滿足需求。越來越多的消費會轉向服務消費,這和整個收入水平的提升存在必然聯系。
同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個性化需求正變得越來越多。現在很多人談小眾消費、個性化消費。小眾消費、個性化消費的另一面是多樣化消費。而且現在消費的第一選擇和聯動選擇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今年北京半程馬拉松中簽非常難,不少跑者是為了跑馬拉松而選擇特定的城市報名,順便再看一看這個城市的風光,之后再到當地比較有特色的地方旅游。所以,我們看到,今天消費的第一選擇和由此帶動的其他選擇,和之前我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時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同樣,整個中國汽車的擁有率在快速提升,根據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相關數據,自駕旅游的占比也越來越高。所有這些變化都在提示我們,消費不再是一種單一行為或單一業態,而是越來越具有融合的特征。一些經過爆改的傳統商場慢慢成為一種網紅打卡地。這究竟是一個商場,還是一種新型的旅游設施?界限正在變得模糊。但滿足消費者更好需求這個底層本質,我認為沒有發生變化。在人均GDP為1000美元、3000美元和5000美元時,大家主要進行模仿型排浪式的商品消費。而現在,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個性化、多樣化、融合型消費。這是很重大的變化。
六、消費的趨勢性變化對供需兩端和政策環境都提出新要求
這些重大的變化對供需兩端和政策環境都提出了新要求。之前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品類相對較少,規模化生產的方式就能滿足需求。但當消費變為個性化、多樣化、融合化時,供給側一定要做出適應性調整和優化。我們經常看到,供給過剩與居民需求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的情況同時存在。這表明存在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但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供給側存在哪些薄弱環節,如何更好地適應需求變化,或者如何進行必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多的地方才有消費,那如何在人多的地方進一步優化業態和創新模式?這需要各界進一步深化探索與創新。
另外,大家可能也深有體會,在幾個主要假期旅游時人滿為患,體驗欠佳。但與此同時,工作日哪怕天氣很好,很多景區的人流也不是很旺。那我們該如何改善需求端的消費體驗呢?為什么會有經濟結構的變化?產業升級靠什么帶動?一定要靠消費升級。一個人的消費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來源。只有消費增加了,才能帶動就業增長;就業增加了,收入才能進一步增加;收入增加了,才能有更多的錢去消費。在我們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0美元的新階段,需要著重順利獲得有助于消費升級形成這樣一個良性循環,需要順利獲得供給端發力提升供給水平,以更好適應和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國家在3月份已經出臺《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隨著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相信將會取得很好的成效。
我的發言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