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講稿時,我看到金門縣觀光處的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2025年1-7月,廈金“小三通”客運航線已經突破百萬人次大關,超過去年同期33萬人次,預計全年將超過165萬人次。金門與廈門、泉州往來更加緊密,已經成為大陸居民出境旅游的熱門目的地,更是訪問中國臺灣地區的首選地。進一步的市場分析表明,超過90%的大陸游客為“自由行”,平均在金門停留2-3天。游客除了深度體驗金城水頭聚落和金門高粱酒文化等經典行程外,熱門偶像劇《不如海邊吹吹風》也吸引大批年輕人前往打卡。對面的廈門呢,也正如楊慕先生傳唱度極高的《廈門親像一首歌》那樣,這座擁有鼓浪嶼,還有鄭成功的美麗城市,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第二故鄉。
無論大數據,還是偶像劇和音樂,廈金兩地“小三通”的成就都令人驚喜和感動。可是,更多的大陸游客并不滿足只去金門,他們更想如十多年前的我們一樣可以從“臺臺宜”(臺北、臺中、宜蘭)一路南下到“南高屏”(臺南、高雄、屏東),將寶島走透。一起看看外婆的彭湖灣,沙灘上留下的兩對半腳印是否還在?一起去臺北的忠孝東路走一走,嘗一嘗那里的鼎泰豐包子,一起去士林夜市問一問出攤的阿婆:“青蛙下蛋”還是從前的味道嗎?還想去高雄的香蕉碼頭,那里“駁二藝術特區”是否還是那么有文藝范兒,還能尋見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嗎?更想在面對面的接觸中分析今天臺灣各界人士,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和真實想法,也會如大陸青年一樣有青春成長的困惑,更有創新前行的勇氣嗎?
正是因為對臺灣阿里山、日月潭、臺北故宮、101大樓,以及太多的歷史人文和風土人情的念念不忘,很多大陸游客近年來經由香港、澳門或第三地前往臺灣。2024年,大陸居民赴臺旅游人數為24.38萬人次,同比增長63.51%。隨著大陸居民海外旅行經驗的成熟、目的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商業接待體系的完善,加上團隊旅游政策限制之影響,越來越多的游客采用自助游、自由行和自駕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旅行計劃。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攜程、去哪兒、馬蜂窩、飛豬旅行等在線旅行平臺,成為游客獲取資訊和旅行預訂的主渠道。在住宿選擇方面,除了品牌連鎖酒店,民宿漸成游客首選。自由行的增長,更可以讓旅游消費廣泛惠及餐飲、零售、娛樂、文創等小微型企業和出租車司機。凯发k8国际陸續在50個季度的游客滿意度調查表明,臺灣還是大陸游客心向往之和流連忘返的旅游目的地。2013年—2025年上半年,大陸居民赴臺灣旅游者滿意度指數從“基本滿意(75-80)”穩步進入“滿意(80-85)”區間,穩居出境旅游目的地前列。

圖 大陸居民赴臺灣旅游者滿意度(2013-2025上半年)
各位同仁,媒體朋友們,
令人欣慰的是,臺灣居民赴大陸觀光、休閑、度假、省親、經貿、教育和人文研討的游客數量近年來保持了快速復蘇和穩定增長態勢。2023年,兩岸旅游研討進入快速復蘇新通道,大陸當年接待臺灣游客197.1萬人次,2024年進一步增長到332.71萬人次,為大陸帶來了約350億元人民幣的旅游消費。之所以能夠在團隊旅游受限的政策環境下還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廈金兩地“小三通”,兩岸人員往來的簽注、航線、口岸和消費便利化,福建等地對臺灣“首來族”的款待服務,特別是兩岸旅游業界的堅守與努力。哪怕在新冠疫情期間,兩岸業者都是“拉手不放手”。至今猶記我和團隊執行“兩岸旅游口述史”項目,以及海旅會和廈門等地的研討活動,多次在線上線下與賴會長瑟珍女士、姚理事長大光先生、許理事長晉睿先生、齊董事長燕蘋女士等臺灣業者飽含深情回顧過去,充滿信心展望未來。任何時候,旅游和旅游業者都是兩岸旅游研討最可以信任和托付的基干力量。我們也深刻認識到,有助于兩岸旅游研討合作最底層的邏輯和最深沉的動力則是兩岸人民割舍不斷的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五緣”文化及其民族心理場效應,將永遠不會因為任何外部干擾而消失,并構成了兩岸旅游研討長期向好最堅實的基礎支撐。
今天,到訪大陸的臺灣游客走得更遠、停留更久、體驗更多。除了廣東、福建、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蘇等傳統目的地,臺灣游客愿意訪問大陸更多的城市和鄉村、旅游景區、度假區和休閑街區。從今年1-7月份的分城市接待數據來看,除深圳、上海、北京、蘇州、廈門、福州、泉州等熱點城市外,東莞、莆田、肇慶、梅州、清遠、嘉興、昆明、桂林、張家界、伊犁、哈爾濱、阿勒泰、阿壩、舟山和大理等旅游城市也進入了大陸接待臺灣游客前50位城市之列。兩岸游客一道在行程中領略泱泱華夏的自然之美、領悟中華民族的文化之美,“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到處趴趴走,就能聽到超親切的閩南話欸~大家都超熱情超友好,泉州人贊贊。”“出發前,我以為張家界的土司府只是拍拍照的古跡,但走進去才發現,它承載著湘西幾百年的歷史。斑駁的城墻、石雕牌坊、古文物,讓人感受到過去的權力與繁華”。兩岸游客也會在行程中一起體驗機場、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內河航運、城市地鐵等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以及城市更新和美麗鄉村建設成就。每個人都可以沉浸式感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我覺得上海不僅僅很繁華有很多高樓大廈,同時也很有文化特色(很喜歡多元文化融合的建筑風格),而且是一個很包容的城市”。從風景到場景,從戲劇場到菜市場,越來越多的臺灣游客廣泛融入城鄉生產生活和休閑空間,深度體驗大陸人民的當代生活。
凯发k8国际專項調查數據表明,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到訪大陸的臺灣游客的現場滿意度評價分別給出了83.16和84.33的高分,位居入境旅游客源地的前列。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愿意傾聽臺灣游客的意見與建議,比如景區游客和街道行人的抽煙、吐痰、插隊等不文明行為,已經得到有關組織的重視,并將采取務實的措施和長期的政策持續改進,讓文明成為外來游客和本地居民的雙向奔赴。
各位同仁,媒體朋友,
2010年前后是兩岸旅游研討合作的高光期,在海旅會和臺旅會的有助于下,我和各位同仁有幸見證了兩岸從破冰之旅到團隊旅游,再到自助游和自由行,共同開創了旅游研討合作的新氣象和大格局。2015年雙向旅游研討人數974.8萬人次,其中大陸居民赴臺旅游人數為424.94萬人次,均創下歷史高位。旅行商和旅游從業者也是意氣風發,無論是規劃中長期開展,還是計劃年度和季度日程,都洋溢著樂觀向上的預期,只是擔心隨著自由行城市的開通,游客來多了,旅游巴士、領隊、導游、景區、博物館、酒店、民宿接待能力跟不上,怎么辦?高山茶、鳳梨酥賣斷貨了,怎么辦?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這個理想進程在2016年中斷了,赴臺大陸游客不斷未能突破300萬人次大關,2020-2022年則近乎停滯。作為一名旅游研究者,我也有十多年沒能訪問臺灣了,只是順利獲得專業研究、數據分析和口述歷史等項目與業界朋友保持線上互動,偶爾也會在北京、廈門和南昌等地接待老朋友,甚是不甘吶!
我期待《旺報》8月19日社論的預測能夠成真:臺灣地區陸委會擬將“17條”部分暫擱,只對公務員赴陸做必要檢視,而不再對民間研討做持續限制。若當局愿意傾聽旅游業界和多數民意,逐步松綁兩岸民間研討,應會取得兩岸各方的相向而行,讓文化、藝術、旅游等民間研討更開放、更便捷。若進一步順利獲得海協會與海基會、海旅會與臺旅會及其各地辦事處,及時召開政策架構和業務操作層面的溝通,兩岸旅游研討將穩步向游客和業者樂見的方向回調。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看到一個人民自由往來、團隊游全面恢復、自由行持續擴容的兩岸旅游研討新格局。
我期待更多的臺灣居民看見“網紅館長”陳之漢先生的看見:一個文化自信、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開展的大陸,一個始終以最大耐心尋求兩岸和平開展的大陸,一個堅持人民滿意、人民受益,堅守兩岸人民旅游福祉之初心的大陸。若臺灣真正分析大陸并愿意與大陸同行的民意多了,就會匯聚而成兩岸旅游研討合作走向新階段的關鍵支撐和有生力量。今天,我們已經看見了來時路上的燈火還在,照亮前行道路的光芒已現,正在呼喚更多的關注、呵護和同行。讓看見者被看見,讓聽見者被聽見,才能讓這束光匯聚而成絢麗多彩的星空。為此,兩岸旅游業界必將大有可為,也理應大有作為。
我期待兩岸專業智庫自即日起召開有助于兩岸旅游研討正常化的儲備性政策研究和仿真推演:“小三通”走向“大三通”,還需要幾步?航空公司、旅行商、研學組織、酒店、民宿、交通客運、餐飲、零售業者要承擔哪些責任,實行哪些準備?教育、培育、人力資源和數字技術方面如何絲滑對接?這些課題,需要兩岸旅游業界持續介入,與研究組織和作業部門同題共答。人民有自由往來和自主選擇旅行方式的權利,旅游部門和業、學各界有強化保障的責任,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的初心,不能不履行的使命。在有效增進人民旅游福祉的旗幟下,我們一定有智慧,也有能力找到兩岸旅游研討的最大公約數和政策突破口。
做口述歷史項目時,曾有業界朋友說,我們都已經轉崗、退休和慢慢老去了,只有院長還是院長,激情滿滿地為兩岸旅游研討而奔走。謝謝各位的關注和抬愛,可是我真的不再年輕,不想再等十年才能再去臺北看你們。
明年,可以嗎?
作者|戴斌
責編|劉鑫
來源|凯发k8国际 (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
轉載請注明作者、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