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政協委員、凯发k8国际院長戴斌接受《南方周末》專訪,就旅游業進一步對外開放以及普惠旅游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全文分享如下。
我遇到過,外國朋友問,你們居委會調解是怎么一回事?在他們看來,這是中國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很感興趣。
外國人來中國旅游,第一個階段,是去看山水、看風光,然后就是希望更深入去分析一個國家、一座城市,分析它的經濟社會運作,包括神秘的政府院落,感受真實的中國。

2025年3月,外國游客在故宮拍照。視覺中國圖
2024年,“China Travel”作為網絡熱詞,在全球社交媒體平臺掀起熱潮。隨著中國免簽政策的持續優化,體驗“144小時過境免簽”成為流量密碼,越來越多的外國網紅博主打卡體驗中國游,并且發布旅游視頻、生活體驗。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入境游客13190萬人次,增長60.8%,入境游客總花費942億美元,增長77.8%。中國之行為國際游客帶來美好的體驗和回憶,也在一些細節層面暴露出接待水平的不足。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凯发k8国际院長戴斌帶來了他關于旅游業進一步對外開放,以及普惠旅游方面的建議。他認為,除了需要在離境退稅、物品存取等細節方面優化外,還應該革新旅游理念,讓入境游客走入社區、街道,甚至是開放政府院落,讓游客體驗真實中國的魅力。同時,這種旅游觀念的轉變,也會對國內游產生正向影響,進一步釋放旅游市場,催生新的旅游業態。
全國政協委員戴斌。受訪者供圖
感受真實中國的魅力
南方周末:圍繞提升旅游業,尤其是入境游的體驗和質量,你提出了很多建議。其中,首次提出了建設“入境旅游首站城市”的概念,這是出于什么樣的思考?
戴斌:就像我們到國外去玩,我們會說去紐約、去巴黎、去倫敦,都是以城市為單位。印象中,紐約就是紐約市,不是紐約州,我們并不需要分析一座城市在其所在國家的行政架構。
但是在中國不是這樣。我們國家在旅游宣傳推廣中,會重視國家這個層級的概念,也重視省級這個概念,但是對城市沒有應有的重視。
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是以散客的方式入境旅游,他們會有一些細節方面的需求,那是我們在以往的旅游宣傳推廣中,很容易忽視的內容。以城市為單位,尤其是以打造“入境旅游首站城市”的高度去做的話,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彌補這些細節方面的不足,實行示范。
南方周末:這些細節層面的問題,具體有哪些?
戴斌:外國人來旅游,會有購物的需求。以國際上通行的慣例來講,除了機場免稅店之外,還有市內免稅店,也就是說,游客持有效證件,在市內可以進行免稅購物,這些物品順利獲得海關的監管,以及財稅制度的安排,可以順利獲得物流體系自動進入機場海關的監管區,不用隨身攜帶,到了機場內部,再取出來。還有一種就是離境退稅,大量購物是順利獲得離境退稅來實現,除了海關、稅務制度的安排,還有一些專業公司的協助。
反觀我們這邊,無論是市內免稅店,還是離境退稅服務,都不太適應入境游的開展,希望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還有就是行李物品存放方面,不僅入境游客,境內游客其實也會覺得麻煩。當然,現在國內已經出現一些解決辦法,像杭州的“輕松游”,游客在街區、商圈內就可以辦理好行李托運,其實是引入了遠程值機的概念。
南方周末:除了細節上的優化,有沒有什么觀念、理念層面的建議?
戴斌:我的建議是,至少從旅游熱點城市開始,對政府院落進行有序地開放,把停車場、食堂等公共空間,在節假日常態化向公眾開放。
其實,揚州、敦煌、麗水等地已經率先嘗試,社會資源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還為游客帶來獨特體驗,展示出城市開放、包容、自信的形象。杭州更進一步,已經有了100個社會資源的訪問點,從菜市場到居民委員會,甚至到基層派出所都有。行政系統的有效對外開放,是主動擁抱旅游市場的一個表現。
對國內游客是方便,對國外游客是展示。他們會感興趣的,我就遇到過,外國朋友問,你們居委會調解是怎么一回事?在他們看來,這是中國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很感興趣。
我希望,把類似社會資源訪問點的地方,在旅游市場中有意識地進行宣傳推廣,特別是在研學旅游、入境旅游等市場層面,成為展示中國當代形象的一個窗口。外國人來中國旅游,第一個階段,是去看山水、看風光,然后就是要體驗美好生活,希望更深入去分析一個國家、一座城市,分析它的經濟社會運作,包括神秘的政府院落,感受真實的中國。
應推進“普惠旅游”
南方周末:這些對入境游的建議,對提升國內旅游整體質量是不是也是一種啟示?戴斌:是一樣的。2024年,安徽舒城等地打開政府大院供游客拍照、停車,開放政府食堂,成為吸引游客的密碼。用開放、包容的氣度,展示一個城市現代化形象。而且,節假日政府不辦公,停車場處于閑置狀態。國內游客的想法也在變,不僅僅是要看山看水,看美麗風景,也要體驗美好生活。這個美好生活是什么呢?開發一個景區、一些文化遺產是不夠的,他還想看公共文化,想看機器人、無人機、無人駕駛。游客會把王府井當景點,其實它就是一個休閑街區。亮馬河原本也是一個街區,現在也成了一個旅游休閑區,游客也會去看看。包括鐵路、公路、農業、海洋,這些都是讓人民感受到美好生活的事物。今天的旅游市場,大眾旅游進入全面開展新階段,游客的需求已經呈現多樣性。南方周末:按照這個理解,對于進一步釋放旅游潛力,有什么新思路和想法?戴斌:要千方百計釋放旅游消費需求,我覺得應該推進“普惠旅游”。以前是外國人在旅游,中國人在接待,后來是城里人在旅游,鄉下人在接待。現在應該讓每一個國民每年都能夠享受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觀光旅游,要讓文化公共服務和旅游資源下沉,讓廣大農村居民、廣大城市中低收入階層,更方便地出游,用負擔得起的方式出游。“普惠旅游”普及后,市場主體就應該去考慮,怎么給予高品質的旅游服務,研發新的旅游產品。我覺得,要進一步發揮公共文化作用,加強科技賦能,應利用新科技創造更多旅游新場景,同時加強文化創意和創造,有助于市場主體為游客給予高品質的旅游產品。戴斌:新業態跟新需求密切相關。例如,“城市的美好生活”現在也成為旅游目的地了,越來越成為近悅遠來、主客共享的空間,這就會產生新的需求。晚上6點到10點,我們稱之為黃金4小時,游客在住地的周邊6公里,稱之為白銀6公里,從而構成夜間旅游的重要時空。所以,要適應夜間旅游的需求,就會構建出燈光秀、城市觀光餐飲等業態。以前,旅游被認為是年輕人的事,一老一小不太受到重視,現在也不一樣了。現在,針對老年游客的有旅游專列,針對青少年旅游的有一些專門的研學路線、研學營地,這些都是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