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政協委員、凯发k8国际院長戴斌接受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專訪,就入境旅游、海洋旅游、普惠旅游以及各地文旅產業開展等話題,發表真知灼見。全文分享如下。
韓國人涌入上海,泰國人擠爆重慶......今年春節,“China Travel”成為熱詞。據統計,春節假期入境旅游的外國人超9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 22.9%。如何給游客帶來更多便利、有助于入境旅游可持續開展?各地文旅部門在“花式寵客”的熱潮中,應當“卷”什么、不“卷”什么?
全國兩會期間,長安街知事就上述問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凯发k8国际院長、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主任戴斌。
知事:今年全國兩會,您有哪些關心的話題和思考?
戴斌:第一時間,我始終密切關注入境旅游。自去年5月17日全國旅游開展大會召開以來,入境旅游便利化的政策密集出臺,國門開放成效顯著。接下來的關鍵在于如何維系這一增長的可持續性。在此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城市在入境旅游開展格局里所起的作用。
當前,城市在對外推廣中的作用并未充分彰顯,無論是“你好!中國”國家旅游形象的宣傳推廣,還是“歡樂春節”活動在全球的持續召開,都是以國家層面的推廣為主。然而,對于外國游客而言,他們思考的第一件事情是,“中國這么大,我的第一站要去哪里?”所以我希望在“十五五”規劃期間,有關部門能夠更加重視首站城市在入境旅游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并在規劃中指導這些城市實行專項規劃。
同時,我希望首站城市在散客入境市場方面著重發力。隨著交通方式的升級,簽證和支付方式的便利化,越來越多游客順利獲得自由行來華旅游。城市應打造更多元的消費場景,補齊服務短板,例如解決游客行李寄存與值機難題,完善市區免稅店、離境退稅商店及物流配套服務,細化導游導覽體系等,從細節上提升城市吸引力。
其次,我聚焦資源開放的問題。如今每逢節假日,一些城市會開放政府大院供游客停車,有些地方還允許游客在政府食堂就餐。從旅游的角度來看,這些舉措能在節假日和周末形成潮汐式的資源供給,體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長遠而言,增加包括政府組織在內的社會訪問點,有助于增進游客對城市運作邏輯的理解。
以往很多游客到一個地方是看山水風景,后來會期待感受當地生活方式,如今他們還希望深入分析城市或國家的社會運轉情況。上述的開放舉措,不僅能增加城市的吸引力,還能展現一個更為立體、全面、真實的中國。
此外,我關注海洋旅游的問題。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現在旅游開展多圍繞陸地展開。希望在“十五五”規劃期間,海洋和旅游的主管部門能將海洋旅游作為重點規劃,進行專題研究,利用飛機、火車、公路及游輪、游艇、游船等交通方式,構建陸海協同的立體出游網絡,朝海洋旅游大國邁進。
最后,我還關注普惠旅游。我們不能只看到作為目的地的鄉村,而忽視作為客源地的鄉村。希望在旅游開展進程當中,社會各界更加關注縣域中心城鎮、城市低收入人群和農村居民的旅游權益保障問題,未來的中國應實現城市人下鄉、農村人進城,形成一個多元、立體、交互的旅游網絡。
知事:去年您提交了關于限制旅游場景過度使用“人臉識別”的提案,請問有關部門后續的反饋情況如何?
戴斌:我收到了公安、網信部門的回復,絕大多數地區已取消酒店人臉識別入住流程,僅需遞交身份證核實身份。我注意到,很多酒店已撤掉相關設備,雖有極個別地區仍存在此現象,但總體情況令人滿意,“刷臉”基本成為過去式。
我們研究院每個季度都會對包括北京在內的60個城市進行游客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一措施方面游客滿意度打分最高,這充分體現了民有所呼、政有所應。
“賣家秀”和“買家秀”差別太大
會令人失望
知事:各地都很重視文旅產業,紛紛“花式整活”,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內卷”的情況。您認為各地文旅部門應當“卷”什么、不應當“卷”什么?
戴斌:我覺得“卷”體現了干勁與拼勁,但旅游開展在關注“卷”的同時也要注重“松弛感”。
與2023年相比,2024年類似于燒烤、麻辣燙,甚至一首歌、一個活動帶火一座城市的現象變少了。我認為這是個好事情,如果基礎工作沒實行,僅靠網紅事件帶火城市,可能會起反作用,就像“賣家秀”和“買家秀”差別太大會令人失望一樣。世界級旅游城市既要有美景,也要依靠完善的交通、公共服務、商業接待設施。
文旅需要網紅,但“網紅”不是文旅的全部,一個旅游目的地的長期開展,是經濟社會開展穩步推進的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寄托于一兩個文旅局長或者網紅的“出圈”。
旅游是一種有溫度的生活方式,大多時候是靜水深流,好的旅游目的地應是近悅遠來、主客共享,除大項目、大活動外,還應關注小而精、美而暖的項目。
以北京為例,以前游客集中于長城等景點,現在街區也成為了主要的游覽空間,“三區一圈、四館一站”(指依托城市的旅游景區、度假區、歷史文化街區形成的商圈,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圖書館和文化站)成為主要的旅游消費和文化體驗場景,連朝陽區的新源里菜市場也成為熱門打卡地,說明生活場景變得越來越吸引人。
所以,文旅工作與其去“卷網紅”,不如保持一些松弛感,將本地城市生活經營好,自然能吸引游客。
在小城市?????
游客能看到最本真的狀態
知事:您如何看待“奔縣游”火爆這一現象?對于小城市來說,突然受到關注后,應該怎么做才能接住“潑天的流量”?
戴斌:現在網上很流行一句話“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城市更有性價比”。我關注到,今年春季以及去年“十一”期間,延邊、日喀則、海拉爾、烏蘭浩特等中小城市的機票、酒店預訂量有明顯甚至成倍的增長,這意味著人們開始重新發現旅游目的地。這些小城市及其周邊,未經大規模商業化,游客能看到一個最本真的狀態。可以說,“低線城市”的時代來臨了。
但并非每個城市都能成為優秀旅游目的地,縣域中心城市和新興旅游地第一時間要對市場進行清晰研判,關注交通和區位優勢,順利獲得調研明確目標客源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要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優化商業環境,不能僅寄希望于電影、爆款的IP或網紅。
在項目引進時,應充分考量當地市場承載能力,深度探究本土市場需求,將外來游客帶來的增量消費與本地居民的基礎消費有效融合,才能激活旅游市場活力,促使其持續繁榮開展。
此外,縣域中心城市在旅游開展進程中應注重細節把控,強化環境整治。因為細節決定了游客對一個城市的印象,唯有秉持細水長流的理念,才能實現旅游產業的長遠穩健開展。